更新时间:2025-10-11
点击次数:
□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
猪价又一次走到了周期的低谷。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,10月10日全国生猪线上平均价为12.50元/公斤,较9月底下降0.7%,较2024年底跌幅超过20%。猪肉批发价也跌破19元/公斤,创近一年新低。
9月的上市猪企销售数据显示,牧原、温氏、新希望等头部企业普遍出现“量增价跌”现象:出栏量保持增长,销售收入却明显下降,生猪均价同比跌幅超过三成。销量创新高,利润却在消失殆尽,这正是典型的下行周期特征。
从市场表现看,供给惯性仍然强劲。过去两年高价刺激带来的补栏效应延续至今,大量去年补的仔猪集中出栏,而母猪存栏始终处在偏高区间。与此同时,终端消费恢复缓慢,餐饮需求回升乏力,屠宰企业出货承压,形成“供强需弱”的僵局。这种错位,使得行业陷入集体性亏损。业内测算,当前头均亏损两三百元已成普遍现象。
这并非偶然的波动,而是结构性失衡的结果。猪周期之所以顽固,是因为产能调整存在惯性。当价格下行时,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资金与规模优势仍在维持生产,中小养殖户又往往寄希望于“等一波反弹”,于是减产迟滞、去化不彻底,价格反弹的基础反而被拖延。
价格的连续走低,也加剧了行业的防御性操作——提前出栏、减重上市、降低饲料成本成为主流策略。猪价不仅在跌,更在“被动出清”。
政策层面的托底已然启动。自8月以来,国家发改委组织三轮中央冻猪肉收储,累计规模超过3.5万吨,目的在于防止价格过度下跌,稳定预期。按调控预案,当猪粮比价低于6:1时即可启动收储,目前这一比值已跌破警戒线。政策托市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影响,它能稳定信心,却难以逆转周期。价格真正的底部,仍需靠产能出清去寻找。
与此同时,行业自我调节正在加快。部分头部企业提出“适度调减产能”计划,通过降低出栏体重、优化饲养周期、压缩非核心产线来改善现金流。与上一轮周期不同,本轮去产能更具理性。企业普遍意识到,盲目扩张只会延长亏损周期,而控制节奏、稳住现金流才是穿越低谷的关键。
可以预见,这场“去产能战”不仅决定价格拐点,也将重塑行业格局。上一轮高价周期让中小养殖户大规模扩张,如今的低价阶段正在加速行业分化。大型猪企依托产业链与金融工具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,而中小养殖户因成本高、资金紧、缺乏议价权,或将在本轮调整中被迫退出。集中度提升,是周期性淘汰的自然结果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本轮下行周期的复杂性在于成本支撑较强。饲料、人工、融资成本均未显著下降,令行业的亏损压力更加集中。即使未来猪价回升,盈利空间也难以迅速恢复。换句话说,下一个“高盈利周期”或许不再那么高。
眼下的深度调整,既是一次市场出清,也是一次理性回归。去产能不是选择,而是必然。周期的意义,不在于价格的涨跌,而在于行业能否在震荡中完成结构重塑。那些能够熬过冬天的企业,终将迎来下一个春天。
责编:刘安琪 | 审校:李金雨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古筝
(责任编辑:郭健东 )